我国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治理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市场规模显著扩大。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1400亿至1500亿元,预计未来5年内将突破3000亿元。随着“十三五”期间细颗粒物(PM2.5)防控取得显著成效,臭氧治理成为“十四五”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,而VOCs作为臭氧和PM2.5的重要前体物,成为治理的核心目标。
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:“VOCs治理攻坚不仅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,还能补齐大气污染治理短板,具有显著的环境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”
臭氧污染问题日益严峻
监测数据显示,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年均浓度为148微克/立方米,较2015年上升21%。
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.5的第二大污染物,占超标天数的42%。
VOCs排放源广泛
VOCs主要存在于石化、化工、工业涂装、包装印刷、油品储运销等行业。
油品存储和销售环节每年VOCs排放量高达50万吨,部分城市油品挥发贡献率达10%-20%。
治理基础薄弱
大量企业尚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,含VOCs物料敞开式存储、转运、生产现象普遍。
治理设施收集率低,低温等离子、光催化等低效技术应用广泛,部分企业治理设施建而不用。
市场乱象频现
行业准入门槛低,低价竞争导致无效治理、应付治理等问题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。
政策支持
国家先后出台《“十三五”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》等文件,明确到2020年VOCs排放量下降10%的目标。
地方实践
江西省:选择44家VOCs典型企业和16个重点园区作为试点,分步骤推进治理;
河北省:对9000多家涉VOCs无组织排放企业开展执法检查,指导3494家企业完成整改;
鄂尔多斯市:成立“VOCs治理攻坚办”,探索煤化工行业VOCs治理经验,打造全国标杆。
技术支撑
市场规模持续扩大
2020年市场规模达1400亿至1500亿元,未来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。
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,技术门槛逐步提高。
治理周期长
根据发达国家经验,VOCs治理市场周期长于烟气除尘、脱硫、脱硝等领域,具有长期发展潜力。
技术升级与标准化
现行国家油气回收标准为25克/立方米,与其他行业120毫克/立方米的排放标准存在差距,亟需技术升级和标准完善。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